一九八九年,六月四日。這是中國在過去、現在與未來,在政治民主化發展過程,始終無法迴避的歷史性日子。其實,面對歷史真相,需要更大的勇氣,處理政治民主化改革工程,則需更多的政治智慧。
不過,「六四事件」廿周年前夕,北京與整個中國,都默不作聲,新聞媒體既不能談論,社會各界也不能紀念。廿年來,新一代的莘莘學子已不知「天安門事件」為何物,更多人竟不知胡耀邦、趙紫陽還當過中共總書記。
連日來,北京對政治輿論的強勢管控,以網路全面封堵有關六四事件的討論與相關訊息最為明顯。天安門廣場白天雖仍維持正常開放遊客參觀,但廣場部署的軍警與便衣公安人數,遠遠超過平日的規模。
一九八九年六月爆發的「天安門事件」,是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轉捩點,當年以中共總書記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人,幾乎花費了三、四年的外交努力,才得以逐步改善中國在國際間迫害人權與民主的負面形象。
事實上,以胡錦濤、溫家寶為主的中共第四代領導人,並不需要背負「六四事件」的歷史包袱,胡溫也應該更有條件,更有機會化解天安門事件造成的傷痕,關鍵在於胡溫能否及時掌握時機,與是否有面對歷史真相的勇氣。
由於中共當局的政治定性與黨政官方媒體的強勢控制,大陸年輕世代對中共政治傳承的理解,從鄧小平、江澤民,以至胡錦濤,中間已完全抹煞胡耀邦、趙紫陽的存在事實,這種高度偏離史實的作法,只會徒增政治的仇恨。
胡耀邦、趙紫陽的歷史定位,縱使有功有過,有是有非,自應留給後代歷史評價。尤其,客觀來看,中國改革開放卅年獲得經濟方面的成就,如果沒有胡趙執政時期的改革試驗、開放探索,焉有今日中國經濟發展的榮景?
像是廿年前那首在天安門廣場傳唱的歌曲:「蒙上眼睛,就以為看不見;摀上耳朵,就以為聽不到!」當前中共領導人或許仍未做好準備,但六四的歷史真象和定位,中共領導階層遲早必須認真且深刻地處理與面對!
859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