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四天安門事件屆滿廿周年,馬英九總統今日將發表廿周年感言。馬英九以台灣為例強調,台灣也曾經歷歷史傷痛,傷痛的歷史必須勇敢面對,不能刻意迴避。他也認為,兩岸不需要軍備競賽或外交惡鬥,最需要競相提升法治與人權,這些普世價值該成為兩岸人民永遠共同的語言。
馬英九強調,最近十年,大陸比過去更為注意人權議題,除參與聯合國「政治與公民權利國際公約」簽署,與「經濟、社會、文化權利與國際公約」批准外,並多次提出「人權白皮書」,今年四月也公布「國家人權行動計畫」,顯示大陸願直接面對這個議題,展現與過去完全不同的開放與自信。
千言書 籲就事論事勇敢面對
每年都會發表六四感言的馬英九,競選總統時發表「自由民主必須是兩岸共同的語言」專文,高分貝批評中共踐踏人權,封殺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。去年就任後,馬英九首次以總統身分發表「從川震看到大陸新聞自由」專文,堪稱他近年來最溫和的六四談話。
今年六四感言全長一千多字,特別強調對兩岸推動人權的期待。據了解,文稿前後改了廿幾次,幾位政府高層都有參與提供意見,並在馬出訪前定稿。考量兩岸大環境已改變,延續去年低調作法,總統府網站今日上午九點刊登專文,不會召開記者會。據指出,在專文中馬英九以台灣為例強調,任何一個政府,面對不幸的歷史,要「就事論事」;面對沉痛的家屬,要「將心比心」,唯有如此,才能避免悲劇重演。
馬英九表示,台灣也曾經歷類似不易化解的歷史傷痛,不論是二二八事件,或是白色恐怖時期,解除戒嚴之後,政府花很長的時間,拿出很大的決心與誠意,經由調查、認錯、道歉、建紀念碑、立法補償、恢復名譽、設國家紀念日並降半旗等系列作為。
記取歷史教訓 為了策勵未來
馬英九說,這一年來,兩岸關係開始改善,雙方敵意逐漸降低,經貿來往與文化交流日益密切。兩岸在六十年的軍事衝突與政治對立之後,不約而同開始採取具體行動,關切人權議題,尤其令人感到欣慰。
馬英九強調,記取歷史教訓不是為了深化仇恨,而是為了策勵未來。兩岸關係的緩和,已為台海和平帶來曙光,兩岸之間最需要的是法治與人權的提升,為中華民族下一代子孫開創一個自由、民主的未來。
8591